• 镭号 (1969
  • 和镭二号(1970)

镭号的历史起始于托尔海尔达尔第一次在复活节岛的时候,探险队发现了带有桅杆和风帆的芦苇船。现在他希望证明,在太平洋两岸的史前文明可能借助芦苇船建立过联系。

在埃及胡夫金字塔前边在建的芦苇船镭号

1969年海尔达尔建造了镭号 ? 名字来自埃及的太阳神。这船是在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前边造的,之后运送到摩洛哥的海滨城市萨菲,在哪儿它就开始航行了。

海尔达尔组建了一个七个人的团队,所有人都来自不同国家。他希望这个国际团队能证明一个多元化的团体在困难的条件和压力下可以合作成功。除了海尔达尔自己外,团队由下列人员构成: 诺曼贝克?, 卡洛毛里?, 尤里塞克维奇?, 圣地亚哥热那夫斯?, 阿卜杜拉德吉布里恩?, 乔治斯苏里尔。

尽管船造的很糟糕,舵也破裂了,这个纸莎草船还是在八周时间把五千公里距离甩在了身后。

但是船里渗进了很多水,海尔达尔担心镭号会和整个团队沉入海底。尽管他们离到达巴巴多斯岛可能只剩下一周的风帆航行时间,他们还是结束了探险活动。

十个月之后,在与镭号一年前离港的同一个摩洛哥沿海城市,镭二号启锚航行了。

这一次他启用了来自提提喀喀湖地区的四个艾马拉印第安人来建造这艘芦苇船。住在安第斯山脉的提提喀喀湖边的人们依然在建造的船只,与古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的草船有很多相似之处。

基本是与第一次镭号 远征一样的团队再次进行了探险活动。团队除了海尔达尔自己外,由下列人员组成: 诺曼贝克 (美国), 卡洛毛里(意大利), 尤里塞克维奇?(苏联), 圣地亚哥热那夫斯?(墨西哥), 凯奥拉(日本)和迈达尼艾特贩乌哈尼(摩洛哥)。

新船比第一艘要短,但是结构却强壮许多。他们从摩洛哥到加勒比地区的巴巴多斯岛用了57天,航行了大约6100公里。托尔海尔达尔和他的团队证明了从地中海的国家航行到中-南美洲是可行的 – 在哥伦布发现这块大陆之前。

在镭二号的探险活动中在海洋里发现的油块

在镭号的航程中,团队发现了大西洋已经被污染了 ? 他们在海面发现了大大小小的油块。联合国也已经了解到了这个情况。联合国秘书长要求海尔达尔在镭二号的航程中对大西洋的污染做出日常观察。在持续57天的航程中有43天发现了固体状的油块。

海尔达尔在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首次国际环境会议以及其它会议上提交了关于污染问题的报告。这些报告促成了对在公海进行废油排放的禁令。

在探险活动之后海尔达尔出版了一本关于镭号们的探险活动的书。一个关于这些探险活动的纪录片得到了奥斯卡奖的提名。

镭二号上了1971年一月的《国家地理》的封面

Heyerdahl’s Expeditions